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晋书官学教育主张探微(3)

来源: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晋代不同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办学情况来看,虽然官学“授业入学”的服务对象局限于上品世族,但还是可以看出在文教传播与发展上具有积极性,修习传

从晋代不同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办学情况来看,虽然官学“授业入学”的服务对象局限于上品世族,但还是可以看出在文教传播与发展上具有积极性,修习传统典训的同时,又主张以“专学程课”作为补充,注重对士族官员子侄的“德行”与“实学”双向培养。这既是两晋门阀政治特殊体系的真实写照,也是为了维护其思想垄断的特权地位而必须做出的教育改良;又因为两晋时代所赋予的特殊性,对于如何“治乱”的讨论就必然先要求“入世”,所谓“入世”就是要求程科内容的社会性,即具备实用价值,从而客观上也促进了“实学”理论的发展。

然而,两晋官学“注重实学”的改良收到的成效并不明显,其只是在形式上重塑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门阀特权的士族阶级生活奢靡、不思实学的社会现状并未扭转,从而并未真正达到重振儒家伦理道德之目的。而讲求“实学”客观上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思想形态有密切联系,虽然世族阶层改良的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其特权地位,但客观来说,这种对传统“实学”认识观的再造以及教学内容的扩大都对两晋及南朝各代官学教学模式的设置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置于整个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实学观”教育主张也是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转折点。

三、“正德量才”的才性标准

才性之论一直以来都是各种教育论著重点关注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德”与“才”如同一根平衡木的两极,如何兼而得之的核心命题。人才的选拔必须通过教育,而官学又在历代教育中发挥着主流作用,因而须要探讨才性论与官学的关系问题。

两晋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多彩的时代[6](P11),许多士族官员也身兼教育家纷纷提出论著,打破了以往重德轻才的儒家品评标准,主张“正德量才”更加多样而具体的人才价值观,不再片面强调德之至上,具备儒家倡导的“仁”德即可,而突出了“实才”之用,最大化达到“德才兼备”教育目的。袁准《才性论》“贤者为师,不肖者为资,师资之材也。然则性言其质,才名其用,明矣。”[7](P138)(《艺文类聚·人部五》)所谓贤者并非十全十美,要根据具体才限名其用称为明智之选,这样的才性观已初具“量才而用”思想,代替传统重德之教,因而既为寒门提供了入仕机会,也直接影响到南朝数代的选官标准;既使得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也为更加并包的人才培养与选拔制度铺垫了思想基础。

再从官员上疏对于官学试才的奏对来看,纪瞻《举秀才对陆机所试策》“夫成功之君勤于求才……宣五教以明令德,考绩殿最,审其优劣……”[1](P1817)(《晋书·纪瞻传》)明确阐释如何选官任才的中心命题,即在具有传统“五德”的基础上,考察才能优劣才是可取的方法。熊远《为选官用人上元帝疏》“宜招贤良于屠钓,聘耿介于丘园。若此道不改,虽并官省职,无救弊乱也。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此官得其人之益也。”[1](P1888)(《晋书·熊远传》)认为传统讲仁德、重出身的选官标准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应该最大化网罗人才,从而根本上扩大统治基础,稳定社会秩序。

又如陈頵《论取才与王导书》“加有庄老之俗倾惑朝廷,养望者为弘雅,政事者为俗人,王职不恤,法物坠丧……今宜改张,明赏信罚,拔卓茂于密县,显朱邑于桐乡,然后大业可举,中兴可冀耳。”[1](P1893)(《晋书·陈頵传》)孔坦《策除秀才孝廉奏》“臣闻经邦建国,教学为先,移风崇化,莫尚斯矣……谓宜因其不会,徐更革制。可申明前下,崇修学校,普延五年,以展讲习,钧法齐训,示人轨则。”[1](P2055)(《晋书·孔坦传》)这些儒学家主张官学以“明德”和“招贤”两个基本标准改革当时教育选才的弊病,这同样能够激发处于所谓“屠钓”“丘园”之贤良入仕的热情,可视为统治阶层已认识到当时人才培养体制的不足,既是对官学教育的补充,也是传统才性思想观的新发展。

然而两晋官学始终处于朝局不稳、世族与寒门矛盾尖锐的社会背景下,针对才性标准的论争并未触碰到根本问题[8](P31)。直到东晋灭亡、南朝继立,因为“南朝以“武功”建国的政治特点也是下层士族权力上升的标志,对门阀世族的瓦解也起到推手作用。”[9](P184)看似人才选拔体制迎来了新的改变,但实质上,新的特权势族产生,官学教育依然未能挣脱“才性之辩”的束缚,这也为南朝选才制度埋下隐患,但两晋针对才性标准的积极探索还是值得肯定的。其实无论传统的强调仁义道德的人才观,还是重视经世致用的才性论,都是无须置否的,而且二者之间本就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在两晋正值乱世之际,更偏向于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以期能够扭转危局、安邦定国。因此,德才之辩的人才观是与历史的时代性密不可分的。

文章来源:《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hbjgxyxb.cn/qikandaodu/2021/0730/557.html



上一篇: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校科技教材
下一篇:夯实基础提高钢琴启蒙教学质量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投稿 |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编辑部|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版面费 |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